9月18日,法国爆发了一场近年来少见的大规模全国性罢工,当天约有60万到90万人走上街头,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到马赛的老港,再到里昂的罗纳河畔以及图卢兹的大学城,抗议者们挥舞着横幅、喊着口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政府财政紧缩措施的强烈不满。
这场公会叫作“捍卫社会公平”的行动,不仅让法国的公共交通变得瘫痪,还揭示了马克龙政府在债务危机和民意反弹之间那难以抉择的艰难平衡。
一
这次危机的直接引发点,就是前总理弗朗索瓦·贝鲁在今年7月提出的2026年预算方案,为了把2025年的5.4%财政赤字压到4.6%,贝鲁政府推出了可以说是“史上最狠”的紧缩措施。
他们决定冻结养老金和社会福利的年度增长,还把医保的支出增幅减半,裁掉了3000个公共部门的岗位,甚至还打算取消复活节后星期一和二战胜利纪念日这两个传统的公共假日。
更让民众气不过的是,这些削减措施几乎全是冲着普通劳动者来的,公务员、老师、医护人员成了主要被削的对象,而对那些富豪阶层呢,只提出了像“堵塞税法漏洞”这种象征性的增税方案。
这种“劫贫济富”的政策立马激起了社会矛盾,9月10日,一场由基层组织发动的“封锁法国”运动率先爆发,20万民众堵住高速公路、占领火车站,逼得马克龙不得不紧急解散贝鲁政府。
不到一周时间,法国总工会(CGT)、团结工会(SUD)等九大工会联手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罢工行动,誓言要彻底摧毁贝鲁的紧缩方案。
罢工当天,法国主要城市都陷入了“瘫痪”状态,巴黎的14条地铁线路中,有9条完全停运,其他几条也只好保持每15分钟一班的运行频率;全国高速列车(TGV)班次锐减60%,戴高乐机场的航班取消率超过了三成。
二
香榭丽舍大道上出现的场面最为震撼。正午时分,五万五千名示威者涌动着,从协和广场向凯旋门推进,红色的公会旗帜和黑色的无政府主义旗帜交织在一起,场面叫人难以忘怀。
示威者挥舞着“马克龙下台”和“富人该买单”的标语,沿途的商铺都纷纷拉下铁门,场面就像进入了战时状态一样。
警方全副武装,派出了8万名警员,配备高压水枪和无人机,守在重要路口设下警戒线,那晚全部法国一共抓了差不多300个因为打架闹事的人,巴黎市区里弥漫着刺鼻的催泪瓦斯味。
这次危机正赶上法国政治特别敏感的时期,马克龙刚刚任命了他信任的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当新总理,想用换个领导来缓和一下民众的不满情绪。
可这位只有39岁的新任总理一当上岗位就遇到各种难题:极右的国民联盟在催促更激烈的紧缩措施,左翼的“不屈的法兰西”则坚持要加税,至于中间的共和党,态度还挺不稳的,摇摆不定。
在压力之下,勒科尔尼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宣布放弃原本打算取消公共假日的想法,还承诺会和工会展开对话。
这种“半推半就”的表现彻底惹怒了工会,法国总工会主席索菲·比奈在集会里直接说道:“这不过是场战术性的后退,我们的目标就是推翻整个紧缩政策!”
三
这次罢工其实就是法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作为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公共债务已经攀到3.3万亿欧元,占GDP的114%,人均债务接近5万欧元,每年的利息支出超过620亿欧元,几乎和国防加教育的总预算差不多。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利率不断提高,到2029年,利息支出或许会超过1000亿欧元,变成一个“债务越滚越大”的恶性循环。
为了应付这次危机,马克龙政府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紧缩路线,打算通过缩减福利和降低企业税来增强竞争力。
不过,这种做法反倒让社会差距变得更大,最富的10%人口手里掌控着全国60%的财富,而普通家庭的真实收入在过去五年里减少了8%。
这次罢工让人忍不住想起2018年的“黄背心”运动,那会儿抗议持续了好几个月,也源于油价上涨带来的民生难题,最后变成了对整个政权体系的信任危机。
要是马克龙坚持紧缩政策,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骚乱;可是,如果大规模提高福利开支,也会招致欧盟的惩罚和评级机构的降级(惠誉已经把法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调低到A+了)。
这次法国的罢工,不只是对贝鲁政府的一个检验,更像是在质问整个西方福利国家体系的合理性。
当债务危机遇上民粹主义风潮,精英的决策和民众的心声开始脱节,这个曾以自由、平等、博爱闻名的国度,如今正经历一场深层次的价值观动荡。
或许,就看马克龙是否能带领法国走出难关,这事儿也就牵扯到整个欧洲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喽。
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